被阅读4046次,日期:2015-08-14 15:23:24
一、 站点简介
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古荆州的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打造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为目标,以“粮、棉、油”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为主营业务,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布局、提升竞争能力,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种业AAA级信用企业、湖北省上市重点后备企业,连续四届被评为中国种业五十强企业、连续十年被评为湖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和“消费者满意单位”、连续十三年被省农业银行评为“AAA”信用企业,“荆楚”商标被评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荆楚牌”水稻种子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荆州市种子总公司”,2003年完成民营化改制,2006年由国家财政资金投资参股, 2009年由富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实行股权并购。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建立了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公司真正成为了战略导引、分级决策、目标管理、自主经营、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公司现有员工10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9人,全国知名专家4人,中级技术人才68人,高、中级技术人才占总人数的72%,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现代企业。公司下设“研发、生产、营销、质检、售后服务、财务、办公室、法律事务、产业发展、投资管理”等十四个部门,并在全国设有新疆分公司、四川分公司、武汉科珈进出口公司、海南南繁中心四个分子公司,是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一条龙,“育繁推”一体化的综合性种业公司。
荆楚种业秉承“高科育种 致富农户”的研发理念,不断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公司的研发中心——荆楚农业高科技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8人、兼职研究人员9人,特聘专家教授10人,有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180多亩,下设水稻研究所、棉花研究所、麦油研究所、玉米研究所、生物组培室、太空育种室。研究院于2004年被荆州市科技局认定为“荆州市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006年成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江汉平原生态试验站”主持攻关单位,2010年被湖北省科技厅认定为“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先后承担了湖北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攻关育种项目6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推广奖共58项,其中一等奖三项。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同时,荆楚农业高科技研究院积极与中国棉花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密切的产、学、研技术合作,共同进行农作物种子的研究和选育工作。
公司始终坚持自办科研,育成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居湖北省种子企业首位。目前已整理转育农作物种质资源18000多份,先后两次被科技部、国家航天中心指定搭载水稻、棉花、油菜种质资源上天,自主选育并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定稻、棉、油、大小麦新品种53个,有60多个新品种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区域试验,形成了“多作物、多品种、多熟期、多用途”以及“研制一代、储备一代、推广一代”的品种梯队结构,为公司的发展增添了后劲。自有知识产权品种年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85%以上,年推广面积1200多万亩,年创社会效益3亿元以上。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参观访问公司之后欣然题词——“荆楚种子,绿满神州”,谢华安院士对公司科研也给予充分的肯定“高科育种,致富农家”。
二、 进站专家简介
朱英国,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遗传育种专家,湖北罗田人。曾任湖北省三系杂交水稻协作组组长、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政府参事、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0余年来,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克隆了红莲型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在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
马协型和红莲型杂交水稻开创了从农家品种中获得雄性不育资源的新领域,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优质、高产、广适应性红莲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可以降低稻谷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加速杂交水稻组合更新换代,增强国家粮食安全。此外,红莲型杂交稻优质米适合于东南亚市场需要,将促使中国杂交稻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在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基础研究中,朱英国将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利用分子标记、差异显示、图位克隆等技术研究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揭示了红莲型雄性不育由两对独立的恢复基因所控制并被分别克隆。此外,他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多样性、水稻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分类与进化、恢复基因地理分布等方面也取得了系列成果。
在杂交稻领域,袁隆平的野败型与武汉大学的红莲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此外,朱英国院士团队还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把稻谷作为生物反应器,将医药产品相关基因如人血清白蛋白、拟胰岛素基因和小分子多肽转到水稻米粒中表达,生产医用产品,让杂交稻绽放奇葩。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获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8年获“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2013年获湖北科技进步特等奖。
三、站点基本运行情况
自2013年成立荆楚种业荆楚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 我们加强与朱英国院士工作团队的联系,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商业化育种、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将逐步把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成院士专家的科研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项目示范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
1、继续联合开展“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状的分子改良项目”研究。武汉大学生科院负责抗性基因的筛选、定位、克隆及导入等工作,负责对后代材料进行分子标记与选择,以基础性研究以为主;公司提供项目所需的荆州田间试验站,负责大田种植筛选、鉴定、选择,负责组合的测配、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以应用研究为主。
目前正在进行荆118S(2008年湖北审定,配组组合荆两优10号是湖北省主导品种)、早恢6号(配组组合两优6号是国审早稻品种)的稻瘟病分子改良项目,预计2015年可以进入试验示范阶段,将解决水稻生产上的“癌症”稻瘟病抗性问题,对于发展我省水稻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公司的发展提供重大技术支撑。
2、联合开展商业化育种。由武汉大学提供了十二个苗头组合,公司组织在各生态试验点安排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以鉴定品种的适应性,下一步计划联合申报国家或省级区试。另外,公司将对武汉大学提供的优势新品种安排生产示范,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3、公司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到武汉大学进修。目前,公司有2名中层骨干人员到武汉大学生科院攻读硕士学位,这两位同志一位负责公司水稻研究所工作,一位负责新疆分公司工作。下一步,公司将继续选派优秀青年工作人员到武汉大学进修,培养骨干力量,整体提升员工素质,打造公司超常规发展的坚强基石。
4、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个高层次创新平台,我们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探索产学研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在充分发展自身的科研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常规育种为基础,生物技术为手段,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进程,实现品种,技术和人才的集成创新,建立高效、现代、安全的育种流程和方法,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2013年,公司和华中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广发的合作意向;公司与浙江大学农作物研究院鉴定了生物技术合作协议;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试验室合作,成立了荆州试验站;与四川农科院水稻高梁所开展了水稻新品种联合选育。通过合作,公司引进了新的育种资源,促进了公司科技创新和产品更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