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明德科技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成立
9月17日,在市科协的多方努力下,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及其团队,来荆州成立明德科技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站的成立将极大地助推荆州市工业科技“产学研”结合,有力地促进荆州市石油装备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叶声华院士与市委常委、副市长曹松、明德公司董事长袁伯利共同为“荆州市明德科技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副市长康均心主持揭牌仪式,曹松同志在揭牌仪式上希望各有关单位以院士工作站成立为契机,加强与院士的联系对接,在院士提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下,汇聚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使院士的智慧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高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普水平。叶声华院士在曹松、康均心的陪同下参观了明德公司厂区,并与明德公司科技人员进行了座谈,了解了企业生产状况和技术装备情况,对今后的合作领域和方向达成了初步协议。
荆州市明德科技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将极大地助推荆州市工业科技和“产学研”结合进程,并有力地促进荆州市石油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明德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后,将使该公司在全国的石油高端智能装备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未来五年内成为荆州市利税大户,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1.2亿元,实现翻两番的企业目标。
市科协邀请院士回访母校沙市中学
畅谈人生理想和科教发展
在2013年“全国科普日”暨“院士专家荆州行”活动期间,市科协邀请了沙市中学60届校友樊明武院士和沙市中学52届校友叶声华院士回访母校??沙市中学,分别与小校友举行座谈会和报告会,进行了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畅谈了人生理想和当今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市委副书记施政、副市长康均心和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负责人陪同参加活动。
在座谈会上,面对20多名“明武”奖学金获得者,樊院士侃侃而谈,认为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一定要找准方向,坚守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自己。在科普报告会上,叶声华院士就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与高一优秀学生畅谈人生。叶院士指出高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要认真学习打好基础,用坦然的心态面对考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是今年‘明武’奖学金物理单科得主,平时对科学非常感兴趣,请问怎样更好地将兴趣变为目标?”,樊院士对高三(16)班学生章周的提问非常感兴趣,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要把兴趣变为目标,首先要完成学业,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一定要保证自己不断获取知识。在平时,要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尝试做一些小发明,不要害怕失败。座谈会结束后,学生们可谓收获良多。他们表示,科技走进校园,院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怎么做,这对于他们来说很可贵,不仅提高了对科学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目标更明确。
樊院士表示,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也是国家的希望,在学生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对于人才的培养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樊明武和叶声华两位院士深入荆州企业开展调研和咨询服务活动
9月18日上午,樊明武院士与叶声华院士在副市长康均心的陪同下,参观了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第四机械厂,对企业产品工艺、产品特性、生产流程和企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研,得知四机厂的产品已经覆盖全球四大洲,2012年的产值超过了30亿,实现税收近亿元,两位院士为家乡拥有这样的企业感到骄傲,希望四机厂能够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随后,两位院士分别就如何利用核能源与先进的测量技术,提高产业效能等方面,与荆州的企业家进行了座谈。四机厂、国电长源、集美热电有限公司、荆州市一医等十多家企业代表就如何利用核技术提升装备生产水平、射线探伤最新科技成果及应用前景、降低废旧电池焚烧后重金属含量、怎样加强对放射治疗准入制度管理等核技术难题向樊院士提出疑问。樊院士一一作了解答。他指出人们常常“谈核色变”,源于大家对核能的不了解,其实核技术除了运用于核武器和核电站外,还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医疗检查中的X光检查,用辐射的办法可以改变宝石颜色、把有瑕疵的宝石变得没有瑕疵等。只要在核应用中做好对放射源的保存,不要随意丢弃放射源,就不会对外界造成危害。樊院士表示,荆州工业基础好,如果把创新科技成果运用到这些领域,利用荆州自身优势来发展,一定会产生更多属于荆州并走向全国的品牌,并表示将来有机会将带领专业团队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做点实事。
叶声华院士与四机厂、明德科技公司等单位科技人员就如何提高测量精度与密度,提高测量效率进行交流。叶院士强调测试计量技术的提高,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这次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的专家团队一起回家乡,就是希望能够找到契合点,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在家乡转化成生产力。
省环保厅、市科协、市环保局、荆州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全程陪同并参加活动。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邵振东提出要以这次“院士专家荆州行”为契机,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并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作用,为“壮腰工程”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