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科协动态

荆州科协简报第 13 期

被阅读1437次,日期:2014-01-14 08:00:00
荆州市科协办公室 2013年10月9日

编者按:近年来荆州市科协指导荆州区积极探索社区科普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将科普工作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结合起来,创建了“1+7”科普惠民家园社区工作新模式,得到了湖北省科协的充分肯定。现将荆州市科协在全省科普工作会议上的经验交流材料《科普与网格管理有机结合 努力打造“1+7”科普惠民家园》摘编刊登。希望各县市区科协认真学习借鉴,并结合各自实际,不断创新社区科普工作,共同开创社区科普工作新局面。


科普与网格管理有机结合
努力打造“1+7”科普惠民家园

荆州区通会桥社区以科普工作与社区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为主线,以科普进小区、进院落、进门栋、进家庭、营造和谐幸福家园为突破口,以组建队伍、完善阵地为抓手,积极探索“1+7”科普惠民家园建设的新途径、新方式,实现了社区居民需求与科普工作的对接,社会管理方式、社区网格化管理与社区科普工作的融合。
一、抓住机遇,实行“一员双责”;整合资源,形成整体联动工作格局
荆州市目前已在全市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配备一个网格员,荆州区中心城区有26个社区、170名网格员。这为科普工作常入社区,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以网格员为切入点,通过“一员双责”,既是网格员,又是科普义务宣传员的模式,把科普知识纳入网格管理对象的服务内容之中,对社区居民开展全方位科普服务,实现了科普工作与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通会桥社区是一个机关事业型社区,科普资源丰富,我们推行“一员双责”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在开展社会科普活动中,通过网格员协调,利用共建单位区交通局大会议室,采取资源共享办法建起了社区科普学校。其次,修建、完善通会桥路、人民路等科普橱窗、长廊,长度180多米;三是利用辖区内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目前,科普志愿达185人。
二、突出特色,“1+7”融入网格;有的放矢,倾力打造健康温馨惠民家园
我们依托城市网格管理平台,将“1+7”科普惠民家园建设与城市网格管理有效对接,打造特色科普活动。
1+7科普惠民家园”建设是以国家民政部认可和在荆州市推广的 “1+7民生家园”建设为基础,而打造的社区科普工作品牌,具体内容是“一站七点”建设。一站即社区科普活动站;“七点”一是住户科普网点,与电信等部门合作,为每户居民提供民生科普网点,居民将急需了解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或短信平台告知社区,社区开展针对性服务;二是邻里科普交流点,做到邻里之间建立“低碳生活”、“防灾减灾”、“节能环保”等方面科普知识交流习惯;三是楼门科普公示点,在楼栋的每个楼门设立科普公示牌,将近期将开展的科普活动通知居民;四是楼栋科普宣传点,每个楼栋根据实际情况创办科普宣传专栏、橱窗;五是院落科普帮助点,以楼栋自然形成的院落为单位,设立医疗卫生、就业培训等帮助点;六是小区科普服务点,与小区物业、科普志愿者常年开展科普服务;七是街巷科普督办点,协助有关部门督办工作落实。
“一校+七队”活动。一校即社区科普学校、七队即科普志愿者服务队、科普文艺宣传队、体育舞蹈健身队、劳动技能培训队、防灾减灾应急队、雷锋互助社帮扶队、老科技工作者示范队。我们以一站七点建设为平台,实行四个结合,让科普工作与创建“文明社区”相结合,与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相结合,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相结合,与社区党的建设和“争先创优”活动相结合,让科普“进小区、进院落、进门栋、进家庭”,实行全覆盖,真正益民、惠民。
三、项目支撑,丰富完善“1+7”活动内容;以点促面,带动社区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2012年6月通会桥社区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益民项目,荣获“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称号”。我们以项目为支撑,建立科普长效机制,进一步以巩固“1+7”科普惠民家园建设平台:一是以社区科普大讲坛为抓手,利用社区科普学校、科普益民服务站为阵地,邀请大专院校、医院等专家教授到社区进行科普讲座。二是社区以充实和完善科普益民服务站工作内容为中心,在区政府大院、荆州小学、市中心医院等地建立服务分站;三是打造品牌科普活动。先后开展了科普志愿者“进小区、进院落、进门栋、进家庭”活动,在全国科普周活动期间,湖北中医高专志愿者为荆州区近百名老干部进行了健康义诊;四是把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作为最终目的。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科普宣传。
在深化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服务的同时,一方面把“七点建设”的升级作为工作重点,重点抓科普网络服务员、楼门、小区科普服务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益民计划项目”资金的作用,加强科普橱窗、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作用,实行社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升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现代科普手段,将科普宣传通过网络深入到居民家中。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一校七队”活动空间。一是以社区科普学校为平台,每月开展1-2次社区科普大讲坛活动。二是深化科普志愿者服务活动。利用荆州区辖区内高校资源丰富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有针对性开展科普活动,目前荆州区有3000多名志愿者,90%以上为大学生;三是将科普文艺宣传队、体育舞蹈健身队活动与迎省运会、创“四城”有机结合。开展迎省运环城健身长跑活动,带头示范“全民健身,你我共参与”活动;四是深化雷锋互助社帮扶队活动。雷锋互助社是荆州区享誉全国的社区工作品牌,把科普志愿者活动与雷锋互助社有效融合,以大学生、老科技工作者、共产党员志愿者服务为核心,把科普服务融入办实事、做好事之中,既扩展了社区科普服务内涵,又丰富了雷锋互助社新的内容;五是与人社局、农业局等单位配合,把劳动技能培训同“阳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在荆州市第三技工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去年共培训2500多人次,使1000多人次转移安置就业。
实践证明,社区科普工作与城市网络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整合了各方资源,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是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经,在建设和谐社区,打造幸福家园工作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荆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19 鄂ICP备11006217号-1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江津路253号 电话(传真):0716-8255040 邮编:434000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