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科协动态

荆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邵振东在“四大”上的工作报告

被阅读1433次,日期:2014-04-20 08:00:00
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
为服务“壮腰工程” 加快荆州振兴而努力奋斗
??荆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荆州市科协主席 邵振东
(2014年4月15日)


各位代表:
我受荆州市科协第三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市科协“三大”以来的主要工作
荆州市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市科协团结带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开拓进取,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服务“壮腰工程”,推动荆州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圆满完成了市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谱写了科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发挥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助力荆州跨越式发展
致力科技与企业相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开展“讲理想、比贡献”、“金桥工程”等活动,全市完成“金桥工程”8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1亿多元;组织30多个企业的科技人员参与“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完成各类技术项目200多个,提出合理化建议80多条。开展“ 百家企业振兴服务行动”,完成科技项目300多个,为企业增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引进院士专家高层次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先后邀请樊明武、叶声华、朱英国、陈焕春、张启发、曹文宣等院士及40多名高层次专家,开展院士专家荆州行活动,积极促进院士专家与企业联姻,全市创建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高端科技项目10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储备科技项目150多项。努力推进高校、地方政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多次邀请武汉纺织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到荆州企业调研,举办科技项目对接座谈会。
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一是增强科普示范推广能力。认真开展中国科协、省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等活动,共争取科普项目61个,奖励资金865万元,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2个科普惠农项目在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进行了专题播放。二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邀请种养殖、水产、植保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00多期,培训农村干部群众66万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1万多户,带动了2万多农户科技致富。三是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多人,转移5042人。2009年全省在荆州举办湖北省农函大“返乡农民工培训与再就业”研讨会,推广荆州工作经验。
二、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建立矩阵式科普工作机制,加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落实力度。出台荆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十二五”实施方案,先后召开7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部署科学素质工作任务。2013年,荆州市与县市区签订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党政双线目标责任书,县市区也先后与乡镇、街办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地乡镇、街办成立了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荆州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落实了责任领导和承办科室。推行“联络协调责任制”,制定“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联络员制度”,建立科学素质工作联络员QQ群。实施“双层绩效考核制”,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内容,对市直成员单位和县市区开展科学素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打分。荆州市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年荆州市副市长康均心在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举办品牌科普活动,带动科普工作广泛开展。一是开展全国科普日、百万学生环保科普大行动、送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等活动,普及居民身边科普知识,全市参加人数达200多万人次,举办科普报告会100多场、送科技下乡100多次。2013年荆州市荣获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奖。二是开展科普展教活动,荆州市科技馆先后举办大型科普展览18次,放映科普电影60多场,观众达20多万人次;举办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有1.8万人次参与模型制作。三是开展青少年创新大赛、科技夏令营、机器人竞赛等活动,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达56万人次,有7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表彰,300多人次获得省级表彰。开展科普大篷车下基层活动,多次深入到县市区及乡镇学校举办声光电科普展,深受中小学生欢迎。
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科普活动,形成科普工作大合唱。充分利用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科普资源,激发全社会参与到科普活动中,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新局面。湖北省农函大荆州、洪湖、监利、弥市分校联合当地组织部门,整合农村科普培训力量,开展农村党员群众实用技术培训,扩大了科普惠民覆盖面。荆州市农函大开展葡萄种植培训,网络种植户8700多户、面积1.7万亩,辐射周边8个县(市)。2012年全省农函大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经验交流会在荆州召开,现场推广荆州工作经验。市科协联合组织部门,举办5次 “周末课堂”高层讲坛,市直机关和企业单位负责人共6000多人次参加。借助创建文明社区,加强科普示范社区建设,将科普工作与社区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把网格员培训为科普员,促进科普“进小区、进院落、进门栋、进家庭”。 2013年荆州“1+7”科普惠民家园建设模式在全省科协工作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利用党校课堂,把科普知识纳入全市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中,提高了干部的科学素质,2013年在市委党校秋季班进行科学素质测试,参加测试学员具备的科学素质比例比2012年提高30%以上。
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服务科技工作者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共举办200多场次,参加人数达2万多人次。组织学会参加中国科协年会、湖北科技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举办2届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论文1546篇,评出获奖论文242篇。
开展推荐评比表彰活动,促进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积极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参加评先表优活动,有5人获全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青年科技奖,6人获“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全国优秀奖,13人获全国“金桥工程”优秀奖,2011年监利县黄歇口小学科技辅导员邓从新被授予荆州市首届突出贡献人才“金凤奖”,2013年荆楚种业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农艺师舒冰,能特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烈权荣获第二届“金凤奖”。
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研,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制定《荆州市科协维权工作制度》,聘请律师事务所为科协的法律顾问,在市科协网站上公布维权信箱和电话,为科技工作者维权提供帮助。2013年组织开展“新形势下科技工作者权益现状及维护途径”的调研活动,全面了解我市科技工作者状况,着力打造维护科技人员合法权益新机制。利用荆州市中心医院、荆州农科院两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持续开展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生活、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调研,为科协全面准确掌握科技工作者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开展决策咨询活动,提高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能力。组织相关学会、协会、研究会,开展创新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为推进荆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言献策。通过《科技工作者建议》,及时向党委和政府反映科技工作者的诉求,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科技人员的联系。创建荆州市科技思想库,不断充实专家库、项目库、成果库,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科技专家开展决策咨询服务。2013年荆州市科协被纳入首批湖北省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试点单位,5名科技工作者的相关决策咨询、建议、课题等研究成果,分获省科技思想库建设一、二、三等奖。
四、加强科协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打造良好的科协事业发展环境
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夯实科普工作基础。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普场馆建设力度,全市7所科技馆先后进行了维修改造,不断增添展教设施和展品,2013年荆州市科技馆被中国科协列入全国79家免费开放的科技馆之一。与教育部门合作,建立荆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可接待学生1.5万人次。加强科普示范社区建设,建立科普工作站、科普图书室、电子科普栏,社区科普学校等科普场所,全市创建了 11家省级以上科普示范社区。全面推进农村“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建设,把科普服务送到每个乡村。
针对“五类”重点人群,加强科普队伍建设,积极打造青少年科普辅导员队伍、农业专家科技服务团、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此外,向中国科协、省科协争取科普大篷车一辆,科普宣传车5辆。
加强政策法规环境建设,增添科协工作力量。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3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解决科协的困难和问题,决定科普经费投入达到人平均不低于0.5元的标准。2014年,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和科普工作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科协工作上升到更高层面。201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荆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扶持的实施意见》,对每建立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予一次性补贴5万元。
加强科协机关能力建设,促进科协事业发展。先后开展创先争优、治庸问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打造效率型、责任型、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开展绩效考核工作,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了全市科协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13年荆州市科协获得全省科协职能工作目标考评先进单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回顾市科协“三大”以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开展工作,科协的地位才会提高;必须坚持“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科协的基础才会牢靠;必须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科协的力量才会增强;

荆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19 鄂ICP备11006217号-1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江津路253号 电话(传真):0716-8255040 邮编:434000   访问量: